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1102 四月望雨 心得

四月望雨,由鄧雨賢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這四首經典歌所組成,整部片描述鄧雨賢在日進修音樂回鄉後,又碰巧稱逢中日戰爭,在這樣混亂的世代背景下,鄧雨賢在台灣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這部音樂劇除了描繪鄧雨賢他對台灣流行音樂的期盼與作曲的發表之外,也敘述了一段不一樣的愛情,一部戲劇一個主角,兩個故事合而為一,就成了這部台灣的音樂劇,四月望雨。

鄧雨賢從日本進修音樂回國,想在台灣從事音樂工作,卻因為鄧家是書香門第,而鄧雨賢的父親更是漢語老師,使得鄧雨賢的音樂夢想無法被他父親所支持,並希望他能從事老師或律師等工作,但在鄧雨賢受古倫美亞音樂公司邀請後,仍舊從事音樂工作,並創作了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但當時爆發了中日戰爭日本在台灣進行皇民化運動,禁止中文歌曲傳唱,鄧雨賢卻在日軍口中聽到自己所寫的雨夜花被改為日本軍歌,也讓鄧雨賢十分失落,在戰爭期間鄧雨賢到新竹芎林教書,也因無法圓自己的作曲夢,最後病逝。

在從事音樂老師時,認識了歌手純純,不同於其他歌手,純純理解鄧雨賢的歌曲意境,在試唱望春風的時候令鄧雨賢驚豔,而純純也因佩服鄧雨賢的作曲能力,進而產生愛慕之情,可惜鄧雨賢已經與鐘有妹結婚,而因為鄧雨賢身處年代保守,無法湊成這段較適合的感情,讓觀眾都感到十分惋惜。鐘有妹大概是這整部片的悲劇代言人了,她讓我連想到了人間四月天裡的徐志摩元配張幼儀,這兩個女人被時代與婚約所束縛,不禁為他們叫屈,忍受這婚約的重擔,忍受丈夫在外享受愛情,默默的成為一個支撐家庭的女人。

這部音樂劇的劇本忠於時代背景下,國語日語閩南客家四種語言的夾雜下,使我在看這部劇有點狀況外,即使自己已經熟之中文與閩南話,仍舊有點跟不上劇情,但在歌曲上配上客家話又讓我覺得到味許多,但我最喜歡的一首還是最後鄧雨賢依偎在鐘有妹肩上,一點點無力的聲音,唱出了一句句對有妹的感謝與道歉,即使影片進行中我多次出神,仍舊被這一幕感動得鼻酸不已。

整部片我是蠻喜歡的,在舞台、歌曲與角色這三個部分,我喜歡舞台的設計、歌曲的旋律也喜歡每個角色的詮釋,但是劇情我真的不太能理解,雖然鄧雨賢回國之後的人生真的非常的不平凡,但是在每一幕的連貫性似乎有點薄弱、而劇情彈跳的速度也有點太快,就像純純對鄧雨賢無法勇於面對感情的失望,轉頭選擇與吉村先生、以及吉村先生戰死使純純過度傷心而過世,這些轉捩點都來的太突然,我覺得缺少了給觀眾的吸收時間,導致我到劇終還在詢問剛剛的劇情內容,但整部片的角色我都很喜歡,鄧雨賢的嚴肅穩重、純純的癡心與氣質、有妹的吞忍包容,每一個角色的神情、語氣,都清清楚楚的表現了他們的腳色特質,但其中我還是最喜歡洪瑞襄所飾演的純純。

以前國小學國樂的時候,安可曲總是雨夜花或是望春風,或許只是朗朗上口,但由於生活歷練不足,而且對國樂也只有喜歡純樂器演奏的國樂曲目,對歌曲的那類型並沒有太喜歡,即使熟悉,卻也對這幾首歌沒有什麼感覺,在經過這部音樂劇後,也對這幾首歌的年代背景有所認識,那個單純的年代,這樣的曲目是如此深入人心,也能體會為什麼這幾首歌能再鄉里間受眾人傳唱。

從小學開始,爸媽就培養許多才藝,也多跟藝術有關,加上我也喜歡在舞台表演,所以對這音樂藝術這方面並不陌生,但因為接觸的主要是樂器類型,音樂劇在看過四月望雨前,也只去過國家戲劇院看過『隔壁親家』,而這兩部音樂劇最大的差一大概就是風格,隔壁親家幽默詼諧、四月望雨溫馨動人,但這兩部片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共同點,就是女演員洪瑞襄。從第一次認識這個女演員是在大愛台的草山春暉的片頭曲,那首《草山的風》是他與另一位男演員霍正奇一起演唱的,那時草山春暉街頭巷尾都在看,我也因為這部片喜歡上了這個女演員、女聲樂家。在這三部戲中,洪瑞襄的角色各有不同,但無論是草山春暉的三嫂溫心華、親家的二女李迎治、還有四月望雨的歌手純純 ,他將每個角色該有的個性與情緒詮釋的恰如其分,在加上他那三日不絕於耳的嗓音,使她成為我心目中最喜歡的舞台劇女演員。

或許是身處年代不同,又或許是歷練不足,我仍舊無法對這部音樂劇產生太多的感動,但因為看過不少舞台劇,也希望台灣的音樂劇不只傳統故事,或許能選擇一些新的年輕的劇本,讓更多的年輕人體驗這樣的藝術作品,也讓不同的藝術發揚光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